当地时间9月5日,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说了一句话,瞬间引起了国际舆论的热议——俄罗斯表示会把乌克兰境内的任何军队都当作合法的攻击对象。
这番表态一出来,许多人第一时间就想:普京哪儿冒出这么个劲儿,偏偏在这个节点释放出这么严厉的信号?到底是对近期局势的一种回应,还是暗藏着更深的战术布局?
要搞明白这个事儿,得先回顾一下之前搞出来的那档子事。
就在普京发言之前一天,也就是9月4号,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支持乌克兰的“志愿联盟”线上聚会。
会议一结束,马克龙就公开宣布,由法英牵头、筹备了几个月的“意愿联盟”计划终于落到实处——26个欧洲国家正式承诺,以后会向乌克兰派遣陆海空等方面的“保障队伍”。
更主要的是,这些国家明确表示,部队“会在俄乌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后部署,绝不会去前线”,目的在于“保证乌克兰军队的规模和实力不受到限制”,同时,美国则会在幕后给予所谓的支撑。
看到这儿,有人会觉得,普京的说法不就是在针对这26个国家的派兵安排嘛?
从时间顺序和内容来看,确实对得上。
不过细想的话,会觉得两边说的好像有点“时间上的差别”——欧洲这边讲的是“冲突一结束就派兵”,而普京则更像是在说“在现在这场战斗进行中”是不允许派兵的。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双方的矛盾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激烈,火药味也不算特别浓烈?
这答案恐怕会让人挺失望的吧。
表面上看,双方提到的“派兵时间”貌似不一样,但实则从普京的讲话中可以窥见一份更为重要的态度——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冲突结束之后”的计划,但结合俄方以前的立场就能明白,俄罗斯一直坚持不让北约国家的军队进入乌克兰,无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战后都一样。
更引人留意的是,之前俄方一直强调的“禁止北约国家军队”,这次普京竟然把范围扩大到“任何军队”上了。
这两句话的差别可不小,前面还特意强调“北约国家”,而后面就没有任何限制范畴了——就是说,只要是进入乌克兰境内的军队,不管哪个国家的,在俄罗斯眼里都可能成为“合法打击对象”。
相信俄方这样改口,可能是觉得通过放宽定义,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局势,确保自己的安全底线,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只要在乌克兰境内动手,无论是哪国军队,都不能掉以轻心。
要搞明白俄乌冲突的走向,仔细观察一下局势变化就能看出来了。
现在战事还在延续,各方都在琢磨着怎么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局面和条件。
欧洲在推动“意愿联盟”这个方案,表面上说是为了“保障乌克兰安全”,实际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派兵来在乌克兰谋划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欧洲安全体系。毕竟,在当前美国对欧洲安全的承诺变得越来越不稳妥的背景下,欧洲想借此多点把握主动权。
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可是个重要的战略要冲,一旦欧洲军队进入,不管是在“冲突进行时”还是“事后处理”,都相当于在自己安全边界上插了一把刀,俄罗斯绝对无法接受这个局面。
就像过去北约多次向东扩展,俄罗斯总是表示不满,觉得自己的安全范围被一步步缩小。这次欧洲打算把军队派到乌克兰,对俄罗斯来说,基本上就是北约东扩的“升级版”,自然会用最强硬的态度来应对。
“任何军队”这个说法的变动,实际上就是俄罗斯对欧盟发出的一个明确警告:别试图用“冲突结束之后”这样的甜言蜜语来模糊焦点,只要欧盟敢派兵进入乌克兰,不论什么时候,都可能会遭到打击。这实际上就是在放话:“欧盟要是敢动兵,就会开战”的信号,也让欧洲爆发大战的可能性陡然增大不少。
更趣味的是,在那26个答应派兵的欧洲国家中,各国态度还真各有不同。像德国,政府发言人斯特凡・科内柳斯在4号就说了,他们会在“合适的时候”来决定是否派兵,还特别强调“会依据美国的参与情况来做决定”。
这句话一看,明显透露出德国的犹豫不决——要跟上欧洲的节奏,又不愿自己单枪匹马去和俄罗斯对抗,只能看美国那边的反应来决定下一步。
这事也反映出欧洲内部对乌克兰派兵的问题上还没啥统一意见,毕竟还有不少不同看法和犹豫的声音。接下来得看:欧美会不会因为普京的警告而打算放弃这次派兵的打算呢?
要是欧洲坚持要推进,俄罗斯会不会真的动手对那些进入乌克兰的欧洲军队出手呢?
目前看来,这两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可以说,在俄乌冲突还没结束之前,各方都会继续“嘴上功夫”展现自己的立场,不管是通过发言还是行动。毕竟没人愿意在谈判桌上或者战场上吃亏,这是挺正常的事。
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