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发神农权属水发浩海位于西吉县的智能温室,仿佛进入了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工厂。整齐排列的作物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呵护下茁壮生长,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果香与泥土气息。在这里,智慧与品质同频共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数字赋能
温室里的“智慧大脑”
清晨7点,维修工人马东红走进温室,手里没有传统的扳手和钳子,而是一台平板电脑。他轻触屏幕,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瞬间呈现在眼前——温度18℃、湿度83%、光照强度50000LUX……这些实时数据全部来自温室顶部和土壤中的数百个传感器。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马东红笑着说,智能系统不仅能自动调节水肥一体化设备,还能根据作物生长曲线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得益于这套系统,温室综合能耗下降了50%,生产效率提升了45%。
在智慧管理平台的调度下,喷灌、补光、通风等操作均可一键完成,远程手机端也能实时操控。这座占地55亩的温室,仅需25人即可高效管理,科技让农业生产从“面朝黄土”转向“指尖种田”。
匠心培育
品质让市场“挑不出毛病”
上午10点,采摘工李霞小心翼翼地将一串串果实放入分拣台。得益于智能温控与精准水肥管理,果实个头均匀、色泽鲜亮、糖度稳定在9.0%,口感爽甜多汁。
“买我们产品的客户,都说品质稳定得像机器生产的一样。”苏静说。温室引进的水培+基质栽培技术,让每一株作物的养分供应都精确到毫升,每一片叶子的受光角度都被系统计算到最佳。
品质数据同样印证着成效——产品合格率达到97%,平均亩产提升至4000公斤,优质果蔬直供13家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稳定的品质不仅赢得了市场口碑,更让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兴农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如今的西吉智能温室,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标杆项目,不仅带动了50名周边农户就业,还辐射推广了智能化种植模式至周边2000亩设施农业基地。
在这里,农民从传统的“体力型”劳动者转变为“数据型”农技工,掌握了温室管理、设备维护、病虫害防控等新技能,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00%。
马东红感慨地说:“温室每天都在变得更聪明,我们的生活也跟着越来越好。”这不仅是一个温室的蜕变,更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目前,水发浩海正以西吉智能温室为核心,构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向“高效益、高品质、高智能”方向迈进。
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