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03条
原文: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一、经典注家集萃 1.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明病,本自汗出,复发其汗,是重伤津液也。
病虽因汗而差,然津液内竭,胃中干燥,故大便硬。
微烦不了了者,邪热未尽,津液未复也。
当问其小便次数。
若小便本多而今减少,是津液从前阴还归于胃中,得润肠道,故知大便不久自出,不须攻下也。
2. 柯琴《伤寒来苏集》:此示人勿遽下而俟津回之例也。
阳明病法多汗,医者不识而复发汗,是谓虚虚。
汗虽出而热暂退,然津液已亡,故遗微烦不了了、大便硬之患。
然此硬非热结,乃液干,故不可攻。
当问其小便。
小便本多而今骤少,则知三焦之气已得下降,津液得以上归,不溉膀胱而还流肠腑,燥者得润,硬者自通,故可期其自愈。
3. 尤怡《伤寒贯珠集》:本病自汗,已伤其津,重发其汗,则津液重伤,故胃燥便硬。
微烦不了了,乃虚烦也。
此证之便硬,全由津枯,非热结之故,故不可下。
惟候其津液之自复。津复之兆,必见于小便。
小便本多而今少,则津液不偏渗于膀胱,而能还入胃中,胃润则大便自通矣。
此以小便之多少,测津液之荣枯,法甚精微。
4. 黄元御《伤寒悬解》:阳明病,本自汗出,此津液外泄。
医复发汗,重伤津液,故病虽去而大便因硬。
硬则浊气不降,心膈郁扰,故微烦不了了。
此非阳明实热,乃津亡肠燥。
若小便本日三四行,今日仅再行,是小便数少,则津液还入胃腑,不归水府,肠胃得润,故知大便不久自出,无须用药也。
5.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本条讲了两个重点:
一是误治伤津导致便秘的机理;
二是如何判断津液自复、大便能自通。
“病已差”指表热已解,“微烦不了了”是里气不和,因为大便硬,浊气扰心。
这种便硬纯粹是“亡津液”造成的,所以绝不能再用承气汤去攻。
最关键的是后半段,仲景教我们看小便。
如果病人原来一天小便三四次,现在变成两次,这就叫“小便数少”,说明身体自我调节的功能恢复了,能把津液节省下来,不再过多地从小便排出,而是转而向内滋润胃肠道。
这就是“津液当还入胃中”,所以大便很快会自己通畅。
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分布的一个非常精妙的观察。 二、多维深度解析 1. 六经辨证思维解
病机本质:此证属阳明病范畴,但非典型的里实热证,而是津液亏损致肠道失润的“虚性”便硬。
其根源在于“亡津液,胃中干燥”。
鉴别诊断:“微烦不了了”需与阳明腑实之谵语、烦躁鉴别。
此烦为津亏虚热扰心,其势轻微;
彼烦为实热壅滞,其势猖獗。
治禁:绝对禁忌攻下。
因无实热结聚,若用承气汤,必更伤津液,甚则导致结胸、痞利等变证。
“问小便”之妙:此乃动态观察之法。通过对比当前与既往的小便次数,判断人体津液代谢与输布的功能状态。
“小便数少”是身体自我修复、津液得以内敛的佳兆,故可预测“不久必大便”。
2.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
人体津液代谢,依赖脾之升清、肺之通调、膀胱之气化。
误汗后,津液大量从表(上、外)流失,导致圆运动中的“津液”物质匮乏。
误汗重伤津液会导致津液亏乏,津液亏乏一方面会使肠道失润,进而造成大便硬;
另一方面会引发虚热上扰,导致微烦不了了。
而人体自我调节会促使三焦气化功能恢复,进而减少津液向膀胱的无效排泄,使小便数少,节省下来的津液得以内收并还流于肠胃,肠胃得到滋润后,大便就会不久自出。
3. 尤为重视阳气的作用,并充满临床智慧:
“津液当还”的动力:津液之所以能“还入胃中”,其根本动力在于人体阳气(元气)的恢复和斡旋。
是阳气指挥着津液的重新分布。
若患者阳气衰微,此自我调节机制将难以启动。
积极干预:虽然条文主张等待,对于此类津亏便秘,绝不会消极等待。
采用温和的“增水行舟”之法,如用生白术120g单味煎汤(健脾生津通便),或肉苁蓉、当归等温润之品,主动帮助人体恢复津液、通降肠腑,而非单纯等待。
现代许多便秘患者(尤其老年、产后)皆属此类“津枯肠燥”,而医者常习用大黄、番泻叶等泻药,此乃“盗跖肠胃”,与原文“医更重发汗”之误,异曲同工,皆在耗伤正气。
4.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
保胃气,存津液:此条是“保胃气,存津液”治疗原则的完美体现。
不攻下,即是保胃气;等待津回,即是存津液。
整体恒动观:条文将人体视为一个动态的、自我平衡的整体。
疾病是动态的,恢复也是动态的。
医者的任务是观察并顺应这种动态变化。
治病求本:便硬是标,津亏是本。
治疗的目标不是通便,而是恢复津液。津液一复,便硬自除。 三、临床体悟 1. 病后调护指南:此条为发热性疾病后期、产后、术后及老年性便秘的调护提供了核心指导思想:
即以滋润通便为主,慎用峻下,并可通过观察小便情况判断预后。
2. 功能性便秘的诊疗:对于习惯性便秘,医者应询问患者日常小便情况。
若小便清长,则多属阳虚气化无力,津液偏渗膀胱;
若治疗后小便量减少,大便随之改善,即验证了“津液当还入胃中”的理论。
3. 替代“问小便”的现代指标:除了询问次数,还可观察尿色。
若尿色由原先的清长或淡黄,逐渐转为正常的淡黄或微黄,且尿量适中,同样可视为气化功能恢复、津液分布正常的标志。 学术思想拓展:对于阳气虚弱的津亏便秘,温阳润下汤,以大量白术为君,配伍附子、干姜以振奋脾肾之阳,佐以当归、肉苁蓉、杏仁、麻子仁以润肠通便,达到“阳气复则津液生,津液生则便秘通”的效果,此乃更高层次的“津液当还入胃中”。 仲景心传:此一条,乃示人以“静观其变”之医家胸怀。
“亡津液”三字,道出病本;“问小便”一法,点明眼目。
医者之能,非惟在“攻病”,更贵在“识人”—识人体自我修复之机,而后或助其一臂之力,或待其自愈之时。
见便硬而能断其不可下,察小便而能预其即将通,此乃“上工治未病”之真义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